本文为“爱棋道”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
在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3》中,
人工智能程序控制了全世界所有的电脑,并引发了核大战。
在摧毁人类的同时,也控制了世界。
可在现实中,大家一贯只将“天启(审判日)”当成电影桥段中的笑谈。
然而就当我们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捧着零食看着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电影时,
人工智能的革命却真的悄然到来了。
故事的起点要从六十年前的达特茅斯会议说起。
1955年的夏天,一众数学、信息学、神经学家齐聚美国达特茅斯学院,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学术讨论。
在这次会议上,第一代的人工智能专家们也带来了一些第一代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
纽维尔带来的一个名叫“逻辑理论家”的程序可以证明38条数学定理;
萨缪尔甚至还研发出了一个跳棋程序。
后者,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棋类程序。
4年后,这个程序打败了萨缪尔本人;
7年后,它甚至打败了一个州跳棋冠军。
意兴勃发的科学家们壮志豪言,
声称不出十年,计算机就能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能谱写音乐乐谱、能进行数学研究,
并在世纪末彻底超越人类智慧。
然而接下来的岁月里,
萨缪尔的跳棋程序却寸步未进。
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
人工智能的进步也陷入了瓶颈。
-
80年代以后,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速度逐渐复苏,
学术领域也分为专家系统学派和符号学派。
而正是后者的研发成果中,
出现了后来举世瞩目的国际象棋程序。
80年代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许峰雄,
开发出了强力的国际象棋程序“沉思”。
“沉思”可以打败绝大多数的人类选手,
甚至达到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级别。
可当其面对一流的选手时,
仍然显得非常乏力。
数年后,许峰雄带领自己的团队,
在“沉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新的程序。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深蓝”。
“深蓝”不是一天造出的,
而是在众多研发者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中渐渐成熟起来的。
而最终的结果世人皆知,
1996年,“深蓝”第一次挑战国际象棋世界第一人卡斯帕罗夫以2:4失败,
1997年,“深蓝”再次挑战,并将卡斯帕罗夫斩于马下。
当然,到首次战胜人类世界第一,再到人类一胜难求,
中间有着十年左右的时间。
也即是说,虽然1997年“深蓝”就打败了卡斯帕罗夫,
但在后来的十年间,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仍然是互有胜负。
直到大概十年前,借助摩尔定律的红利,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终于将人类彻底甩在身后。
人类再也不能在国际象棋棋盘上战胜电脑程序了。
-
国际象棋领域彻底沦陷之后,
很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围棋。
人工智能科研领域的专家们也盯准了人类智力运动的这最后一块高地。
大多数人则乐观的认为,
围棋的复杂程度远超国际象棋,
两者差出的等级倍数完全是天文数字,
所以围棋不会轻易沦陷。
而近年来摩尔定律逐渐乏力,
使得舆论的乐观一度愈发弥漫。
虽然以概率来预判下一手的蒙特卡洛算法的出现,
使得计算机围棋程序的实力大为提升,
甚至达到了人类弱业余5段的水平。
可是在真正的高手面前,
这个水平的程序仍然在被让九子时都难言取胜。
正当此时,深度学习走入了公众的视野。
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
其实深度学习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将之引入计算机围棋程序,
实际上也早已是一些科研巨头的计划甚至实践了。
而这次深度神经网络的引入,
配合蒙特卡洛算法,真正使得人工智能围棋程序做到了一飞冲天。
大家都知道,以围棋的变化理论值之多,
用蛮力搜索实现穷尽是完全不可行的。
围棋的总变化量,几个月前已被美国的数学家精确的计算了出来,
其数值超过了整个宇宙中预估的全部原子数量。
所以用暴力破解,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但要战胜人类,其实也不需要穷尽所有变化。
两个深度神经网络加蒙特卡洛算法,
这就是这次亮相的谷歌的围棋程序AlphaGo的全部身躯。
深度神经网络的引入使得它获得了强大的自学习能力,
只要给它足够多的基础信息和自学习时间,
它就能借助对人类已有棋谱的学习和自对弈的学习实现快速的进步。
这已经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了。
而不是过去很多人嘲讽的“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
从4天以后的3月9日起,
谷歌的AlphaGo就将在韩国挑战曾经的世界第一人——李世石九段。
这将是历史性的时刻。
包括柯洁和“爱棋道”的全体成员在内,
大家都对这次比赛的结果感到紧张和好奇。
届时,“爱棋道”将与乐视体育携手直播,
和大家一起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争棋。
可无论这次的结果如何,
从长期来看,这场长跑最终的获胜方基本是毋庸置疑的。
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在围棋盘上战胜所有人类。
问题只在于距离这一天的到来,到底还剩下多久。
以前大家觉得这很遥远,遥远到此生都看不到,
所以根本不在乎。
现在,也许就在眼前了。
如何不令人五味杂陈?
当然,人工智能程序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就算它在围棋盘上战胜人类,
也并不是对人类的威胁。
甚至,这程序将来还可能成为人类探索围棋的有力工具。
人类对围棋现有的了解,
与其博大精深相比,可能不过沧海一粟。
而借助一个强力工具,
人类与围棋之全貌的距离,说不定会大大缩短呢。
可话又说回来,
未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
谁知道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它会不会真的产生自我意识呢?
而当很多年过去后,
我们在未来的子孙看待此刻时,
会不会将此当成“天启”的前夜祭呢?